高原病的预防和喝水误区

暑假到了,很多家庭都准备外出旅游。炎热的夏天,高原上风景如画,空气绝好,也凉快,再合适不过了!但最大的担忧就是——万一高反了怎么办?!以下是预防高原病的方法:

一、高原病的分类
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米及以上高原地区,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会导致慢性高原病。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、高原心脏病等。部分患者回到低海拔地区生活后逐渐好转。短时间内由低海拔地区进入2500米及以上海拔的高原地区,暴露于低氧环境会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,如胸闷气短、头痛、呕吐,甚至肺水肿、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情况。

二、如何预防高原病
因害怕得高原病而过于紧张,或兴奋地大喊大叫、奔跑跳跃,导致心肺负担增加,会加重高原反应。在高原活动中,足够的饮水能有效维持机体平衡、血液循环通畅,增强供氧能力、减轻心肺负担,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高海拔环境。可在水中加葡萄糖、西洋参切片、板蓝根冲剂、果珍等,补充能量、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、预防感冒。高原地区气温低,昼夜温差大、天气变化快,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,谨防感冒,尽量少洗头、洗澡。高原缺氧环境中,人体消化功能减弱,但消耗增加。在饮食上,多吃易消化、少吃油腻的食物,增加碳水化合物、高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,快速提供热量,提高适应能力。高原地区的行程不要太紧凑,尤其不要一路攀高,建议是循序渐进,避免急进高海拔地区而导致的高原反应和疾病。高原晚上空气中含氧量更低,人体自身在进入睡眠状态后,容易导致缺氧,影响睡眠质量。可根据平时的睡眠习惯,推迟1小时入睡。高原地区轻微的呼吸道感染,也会增加高原肺水肿的风险。可在进入高原前一周开始服用红景天增强抵抗力。一旦出现感冒症状,立即服用抗感冒药。症状较重时,建议到附近医院看诊。久居高原者,应定期进行心、肺、神经和血液系统的体检,若出现脑力和体力减退等表现,需及时就医。若经专科医师评估后不适宜继续在高原生活,需考虑转至低海拔或平原地区。

关于喝水这件事,老一辈的“经验”真不少,但并不都对!以下是关于喝水的几大误区:

1.每天要喝够八杯水
有传言说,每个人每天至少需要喝八杯水,才能保证一天水的摄入量,但这种说法不太科学。不同年龄、性别的人需要喝水的量是不同的,在不同环境、天气、体力需求等情况下,人体需水量也不同。再说,杯子大小也不统一。

2.“阴阳水”喝了会拉肚子
刚烧的开水滚烫,掺点凉白开进去喝温水,老人可能会说这样的“阴阳水”喝不得,喝了会拉肚子。实际上,只要掺的是合格的饮用水,不管冷热都可以喝,不会拉肚子。毕竟等开水晾冷,真的好难哦!

3.多喝热水好,冰水伤身
“多喝热水”已经成了一种身心疗愈方式。至于冰水,很多人认为喝了要伤胃、伤身的。事实上,在夏天高温天气下,喝冰水可以降低体温,还有止痛、提神、预防中暑等作用。

4.“隔夜水”和“复开水” 
老人家说,隔了夜的水致癌不能喝!虽然水在自然环境下放得越久,亚硝酸盐越多,但这点亚硝酸盐还比不上吃一口泡菜、腊肉、火腿肠里含的多,离中毒、致癌还远得很!重复烧开的水也可以放心喝,高温煮沸已经去除大部分细菌,即使亚硝酸盐稍高于之前,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。

5.苏打水降尿酸治痛风
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钠,理论上有一定碱化尿液的作用。但市售的苏打水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达不到碱化尿液的作用,过量喝苏打水,还会增加体内钠的负担。不要企图通过喝苏打水来治疗痛风,该去医院就去医院,该吃药就吃药才是正道。

综上所述,成年人每天喝水量大概是500ml矿泉水3瓶的量,喝水要有规律,温水和冰水都可以,但温水建议在30-40℃之间,冰水要适量,特别是有胃肠功能问题的人群要少喝冰水。最重要的是,饮料虽然口感好,但还是应该首选白水或淡茶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