彝族狂欢之夜——火把节

火把节是彝族、纳西族、白族、基诺族、拉祜族等民族最盛大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相传源于唐朝南诏时期的星回节。火把节通常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(今年7月25日至29日)举行,被誉为「东方的狂欢节」。

火把节的历史渊源有两方面。首先,从彝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看,由于彝族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两岸的凉山、乌蒙山、哀牢山等高寒山区,对火的依赖比其他民族更强。火是人们照明取暖熟化食物的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。其次,从彝族的原始宗教活动仪式来看,每次的原始宗教活动都是以在屋内或门外燃火堆,借以呼唤火神为开始。

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,分为祭火、玩火、送火三个阶段。祭火阶段,邻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,由毕摩(彝族民间祭司)诵经祭火。然后,家家户户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,游走于田边地角,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。玩火阶段,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,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。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,赛马、摔跤、唱歌、斗牛。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,身着美丽的衣裳,撑起黄油伞,跳起“朵洛荷”、达体舞。送火阶段,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,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,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、舞蹈。

火把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。为了传承和保护火把节这一重要文化遗产,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进行了一系列的传承教育活动。在学校、社区等场所,通过开展讲座、展览、演出等形式,向公众普及火把节的历史、文化和意义,加强对火把节的传承和保护。

让我们一起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——火把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