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的习俗与文化

古时候,有一种凶猛怪兽叫做“年”,每到腊月三十,便会挨门窜户,觅食人肉,残害生灵。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,“年”到了一个村庄,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。突然,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,吓得“年”望风而逃。它又来到另一个村庄,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一件大红衣裳,吓得赶紧掉头逃跑。最后,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,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,只见里面灯火辉煌,刺得它头昏眼花,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。人们由此摸准了“年”有怕响、怕红、怕光的弱点,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,于是逐渐演化成了今天过年的风俗。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,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,因为鬼怪被赶跑了,晦气也被赶跑了。

春联,起源于桃符。据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所载,桃符长六寸,宽三寸,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的名字。“正月一日,造桃符着户,名仙木,百鬼所畏。”所以,清代《燕京时岁记》上记载: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”

吃年夜饭,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。大年夜,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,阖家团聚,共吃团圆饭,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。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,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。桌上有大菜、冷盆、热炒、点心,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,一是火锅,一是鱼。火锅沸煮,热气腾腾,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“鱼”和“余”谐音是象征“吉庆有余”,也喻示“年年有余”。

春运是家国情怀的张扬,春运也是幸福感的呈现。“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,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,常回家看看……”从绿皮车到和谐号,从自行车到小轿车,春运路上交通工具一直在变化,但回家过年的期望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改变。对亲情的牵挂,对团圆的向往,根植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。岁月如梭,感慨万千。以前我们回家,一张小小的火车票“急哭无数英雄”,而今高铁风驰电掣,就连“打飞的”都越来越常见。

在这个除夕夜,无论你身在何处,都要牢记家人的期望和关爱,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,祝你有一个美好的新年。